返回方剂杂论 第106章 补阳还五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方剂杂论 第106章 补阳还五汤(第2页 / 共2页)

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暮色中,七位医者在城楼悬起《千金翼方》的琉璃灯。当归夫人取出浸透药汁的城墙砖,砖体经络中流淌着淡金色的液体。当地龙将最后一块石髓嵌入地基时,整座城池忽然响起编钟般的轰鸣——《黄帝内经》\"气血调和,长有天命\"的箴言,化作万家灯火次第点亮。

……

暮春的晨雾里,一队插着\"济世堂\"旗幡的车马驶入阳和城。为首的青袍老者手持《医方捷径》,腰间悬着的紫金葫芦刻着\"万应灵丹\"。商队首领闻讯赶来,指着自己麻木的左腿嚷道:\"都说您是活神仙,快给我扎几针!\"

老者捻须而笑:\"《针灸大成》云'治风先治气',待老夫用大周天针法......\"银针甫入风市穴,商贩突然面色潮红,额头渗出黄豆大的汗珠。红花瞥见针尾缠着的艾绒,惊道:\"这是《伤寒论》禁用的'火针劫汗法'!\"话音未落,病患已口吐白沫昏死过去。

药铺内,当归夫人揭开患者衣襟,见胸口浮现蛛网状青纹。《临证指南医案》中\"误汗亡阳\"的记载在她脑中闪现。赤芍以扇骨轻叩《温热论》书页:\"叶桂说过'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如今气随津脱,当用......\"

\"用四逆加人参汤!\"济世堂老者抢过话头,从葫芦倒出乌黑药丸。川芎突然夺过药丸碾碎,厉声道:\"《本草崇原》明示附子'斩关夺门之将',患者脉象细数如雀啄,分明是《脉经》说的'七怪脉'!\"

地窖中的《备急千金要方》在烛火下泛黄。黄芪将军将虎符浸入药汤,青铜纹路吸饱四君子汤的甘香。病榻前,误治的商贩气若游丝,指甲泛起《形色外诊简摩》记载的\"鱼鳞甲\"。

\"取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当归夫人将黄芪根须投入药炉,火苗突然转为青碧色。《本草乘雅半偈》中\"黄芪得地三之火味\"的记载化作蒸腾药气,顺着患者十二经别游走。地龙将石髓粉混入药汁,暗渠流水声竟在瓷碗中回响。

济世堂老者瘫坐在《医门法律》屏风前,看着赤芍在患者后背画出血脉走向图。桃仁突然指着图中太阴经分支:\"《针灸资生经》说这里应该用徐疾补法!\"红花甩出红绸缠住老者银针:\"您把《金针赋》的'烧山火'错用成'透天凉'了!\"

子夜时分,商贩突然剧烈咳嗽,吐出三块乌黑血块。川芎捧着《症因脉治》惊呼:\"这是《诸病源候论》说的'败血成痈'!\"当归夫人却露出笑意,指着血块中闪烁的金色颗粒:\"黄芪得土气最厚,这些是将军用补气法逼出的离经恶血。\"

黎明前的城楼上,七盏琉璃灯按五运六气排列。黄芪将虎符按在《类经图翼》的\"五脏真气图\"中央,当归夫人以四物汤画完最后一道药符。误治的商贩被抬到阵眼处,地龙将石髓粉撒成《子午流注针经》的经络走向。

\"东方甲乙木,对应将军的黄芪补肝气!\"赤芍挥动刻着《脏腑标本药式》的折扇。桃仁、红花踏着禹步,将活血药气注入患者足厥阴经。当地龙引动地脉之气时,《医学启源》中\"大气周流\"的记载化作金色光流,在城墙与人体间形成回环。

济世堂老者突然跪倒在《医宗必读》书匣前:\"老朽错把《三因方》的急症当慢病,妄用虎狼之药......\"黄芪扶起老者,将《景岳全书》塞入他怀中:\"张介宾说过'用药如用兵,贵在配伍得宜',前辈可愿共研补阳还五汤的君臣之道?\"

谷雨那日,修复一新的城楼挂起《圣济总录》记载的\"八段锦\"彩幡。误治的商贩挥舞着痊愈的左腿,在青石板上踏出《导引图》的步法。济世堂老者将紫金葫芦沉入护城河,葫芦里误人的\"万应丹\"化作气泡,浮出水面竟排列成《古方选注》的配伍禁忌。

黄芪将军站在《黄帝明堂经》石碑前,将虎符交给当归夫人:\"《医方集解》说'补阳还五本在调衡',这守城重任当归气血双补之道。\"忽有清风拂过药柜,写着\"补阳还五汤\"的瓷罐自动开启,君臣诸药按《汤头歌诀》的比例跃入砂锅。

地龙蹲在暗渠口,看着石髓与水流共鸣生辉。赤芍的折扇突然指向天际:\"《素问》'五气更立'之期已至!\"众人仰头望去,但见云气聚成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之形,中央黄云翻涌如黄芪将军的披风。

暮色四合时,全城百姓饮下新煎的补阳还五汤。《医贯》中\"元气周流\"的奥义在万家灯火中流转,城墙砖缝里开出淡红的芍药花。济世堂老者在《医学心悟》扉页题下:\"误治知返,方见补阳还五真义;辨证得法,始明气血调和天机。\"

星月交辉之际,阳和城的钟楼传出《千金方》记载的养生钟律。补阳还五汤的君臣诸药化作星光,在《本草纲目》的星图上连成青龙七宿。而那段关于气帅血行、阴阳互根的古老智慧,永远镌刻在青砖黛瓦之间。

————————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 归尾二钱 赤芍钱半 地龙去土,一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一钱 桃仁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证治机理】中风之证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蜗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而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单纯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方解】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脉络瘀阻,又需活血化瘀通络,配伍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以助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并引诸药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本方为体现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方剂杂论 第106章 补阳还五汤(第2页 / 共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