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第74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第74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第2页 / 共2页)

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在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成为了整个事件的激化点与高潮。这一冲突集中体现在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这一情节上,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王善保家的角度来看,她仗着自己是邢夫人的陪房,又参与了抄检行动,便狐假虎威、肆意妄为。在抄检探春院子时,她不顾探春的身份和尊严,伸手去翻探春的箱子,这种行为是对探春极大的冒犯。而探春本就对抄检大观园这一行为极为不满,她深知这是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是贾府走向衰败的象征。王善保家的这种嚣张跋扈的举动,正好触碰到了探春的底线,成为了冲突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这一情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王善保家的来说,这一巴掌让她颜面尽失。她原本以为可以在探春面前耀武扬威,却没想到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回击。这一巴掌也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了丑,她的嚣张气焰顿时被打压下去。对于抄检队伍而言,这一巴掌让他们感到震惊和意外,原本顺利进行的抄检行动被这突如其来的冲突打乱了节奏。而对于大观园中的其他人来说,这一巴掌大快人心,让他们看到了有人敢于反抗这种不合理的抄检行为。

这一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探春自身角度看,这一巴掌展现了她的果敢和威严。她用实际行动扞卫了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表明她不会轻易屈服于封建礼教和腐朽势力的压迫。她的反抗精神在这一巴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她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一面。从家族层面来看,这一冲突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抄检大观园本是为了整顿风气、维护家族尊严,但却引发了如此激烈的冲突,说明家族内部的管理已经混乱不堪,家族的衰败已经无法避免。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一冲突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探春的反抗是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一种挑战,虽然她的力量有限,但却代表了一种觉醒和进步的力量。

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尤其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场景,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家族的命运和社会的本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六、事件结果与影响

1.物品的查抄结果

抄检大观园过程中,查出的物品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贾府内部潜藏的诸多问题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惜春丫鬟入画处,查出了贾珍赏给其哥哥的金银锞子等物品。这些金银锞子本是贾珍对入画哥哥的赏赐,入画将其偷偷收藏。这一物品反映出宁国府的管理混乱,贾珍随意赏赐物品,却未对赏赐的去向和用途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也体现出入画对哥哥的亲情,她冒着风险保存这些物品,是想为哥哥留个念想。但在贾府严格的规矩下,这种行为被视为违规,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表面规矩森严,实则内部亲情与规矩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司棋处,查出了她与潘又安的情书。这些情书揭示了司棋与潘又安之间真挚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司棋勇敢地追求爱情,与潘又安私下往来,这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而这一事件也暴露了贾府管理上的漏洞,大观园本应是女儿们的清净之地,却未能阻止司棋与外界的情感交流。

此外,在晴雯的箱子里,虽然没有查出与绣春囊相关的物品,但王善保家的却故意挑刺,对晴雯进行无端指责。这反映出王善保家的嫉妒和恶意,她为了达到打击晴雯的目的,不择手段。晴雯的清白被无端怀疑,也体现出贾府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和险恶,一些人会为了个人私利而诬陷他人。

抄检过程中查出的这些物品,不仅反映出贾府内部管理的混乱、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更预示着这个看似繁华的大家族已经千疮百孔,走向衰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2.人物的命运变化

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如同一把无情的巨斧,彻底改变了晴雯、司棋、入画等人物的命运,他们的遭遇充满了必然性和悲剧性。

晴雯,原本是宝玉房里最得宠的丫鬟之一。她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性格直爽,却因此招来王善保家的嫉妒和谗言。抄检时,她激烈的反抗行为虽展现了真性情和反抗精神,却进一步激怒了王夫人。王夫人认定她是个“轻狂”“不安分”的人,抄检后不久便将她赶出了贾府。晴雯本就身子单薄,又遭受如此冤屈和打击,很快便含恨而死。她的命运变化具有必然性,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像她这样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由平等的丫鬟,必然会成为封建势力的眼中钉。她的悲剧性在于,她的纯真和善良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生存,最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在抄检中被无情揭露。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查出的情书成为了她的“罪证”,她被逐出了贾府。司棋的性格刚烈,面对这样的结局,她无法忍受被人羞辱和抛弃。回到家中后,她又遭到母亲的打骂和逼迫,最终撞墙而死。她的命运变化是必然的,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禁锢,使得她的爱情注定无法有好的结局。她的悲剧性在于,她为了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依然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

入画,因在箱子里查出贾珍赏给哥哥的金银锞子,被惜春坚决要求撵走。惜春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名声,不顾主仆情分,将入画推向了绝境。入画本是一个本分的丫鬟,她保存这些物品只是出于对哥哥的亲情。但在贾府严格的规矩和惜春冷漠的态度下,她失去了在贾府的容身之地。她的命运变化也有其必然性,贾府等级森严,规矩繁多,任何一点违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她的悲剧性在于,她的亲情被无情践踏,在这个冰冷的家族中,她没有得到一丝温暖和理解。

晴雯、司棋、入画等人物的命运变化,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他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和无奈。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声声悲叹,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悲哀。

3.贾府的衰败迹象

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如同一场风暴,将贾府内部隐藏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对贾府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进程。

家族内部矛盾在抄检过程中被极度激化。原本贾府内部就存在着主子与奴仆、嫡庶之间、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而抄检行动让这些矛盾更加公开化和尖锐化。王善保家的仗着邢夫人的势力,在抄检中肆意妄为,与王熙凤等产生了冲突,加剧了邢夫人与王夫人两派之间的矛盾。探春与王善保家的激烈冲突,更是将家族内部的矛盾推向了高潮。探春的反抗不仅是对王善保家的个人行为的不满,更是对整个抄检行为以及家族内部腐朽势力的抗议。这种内部矛盾的激化,使得贾府内部人心惶惶,凝聚力大大削弱,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团结荡然无存。

管理秩序的混乱在抄检中也暴露无遗。抄检行动本是为了整顿风气、查明真相,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毫无章法。参与抄检的婆子们狐假虎威,随意翻箱倒柜,对大观园中的物品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伤害。这反映出贾府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规范,无法保证一项重要行动的有序进行。同时,抄检行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绣春囊的来历依然不明,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说明贾府的管理决策存在严重的失误。

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与贾府走向衰败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贾府内部矛盾和管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也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事件让贾府的丑事和问题公之于众,损害了贾府的声誉和形象。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下,家族的名声至关重要,贾府的声誉受损,将影响到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到家族的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

抄检大观园还导致了人才的流失。晴雯、司棋等有个性、有能力的丫鬟被逐出贾府,她们的离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使得贾府失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丫鬟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离开让贾府的运转更加困难。

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是贾府衰败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加速了家族的衰败进程。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家族如果内部矛盾重重、管理混乱,即使表面上再繁华,也难以逃脱衰败的命运。

七、艺术特色与价值

1.情节安排与结构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在情节安排与结构上独具匠心,作者通过精妙的重轻详略设置,生动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保证了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与连贯性。

在情节的重轻详略方面,作者着重描写了绣春囊风波引发的抄检大观园这一核心事件。从绣春囊的发现、王夫人的决策、王熙凤的辩白,到抄检过程中的种种冲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而对于一些次要情节,如贾府日常的琐碎事务,则一笔带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得故事的主线更加突出,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关键事件上,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作者通过精心的情节设置,成功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王善保家的为例,她在抄检过程中的恶劣行径,如狐假虎威、肆意羞辱丫鬟等情节,充分体现了她妒嫉、挟嫌报复的性格特点。而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倒箱子的情节,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真性情和反抗精神。探春在抄检时的强硬反抗,包括犀利的言辞和果断的行动,凸显了她有胆有识、关心家族命运的性格。惜春在查出入画的物品后,坚决要求撵走入画,表现出她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情节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绣春囊的出现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它引发了王夫人的愤怒和决策,进而导致了抄检大观园的行动。在抄检过程中,不同人物的反应和冲突也是合乎逻辑的。例如,探春的反抗是因为她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抄检行为的不满;王善保家的嚣张跋扈则是因为她自恃有邢夫人撑腰。这些情节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还通过情节的起伏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抄检过程中,既有晴雯的激烈反抗、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等高潮部分,也有宝玉房、黛玉房等相对平静的情节。这种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在情节安排与结构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作者通过巧妙的重轻详略设置、精心的情节设置以及严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故事。

2.人物塑造手法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塑造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精准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例如,探春在面对抄检时,言辞犀利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不仅体现了探春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也凸显了她有胆有识、敢说敢言的性格。王善保家的在抄检过程中,总是恶语相向,对丫鬟们肆意羞辱,如“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等话语,充分暴露了她的嚣张跋扈和仗势欺人。

动作描写也为人物形象增色不少。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将箱子“豁啷”一声打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这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真性情和对抄检行为的强烈不满与反抗精神。而王善保家的在抄检时,“翻箱倒柜”“肆意挑刺”等动作,把她的恶劣行径和小人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心理描写虽然在本回中没有大量直接体现,但通过人物的言行可以间接感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比如王夫人得知绣春囊后的愤怒和震惊,从她的“又惊又怒”以及对王熙凤的兴师问罪中可以推测出来。她认定绣春囊是王熙凤之物,反映出她内心的怀疑和不安,以及对贾府管理失控的担忧。

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冷静理智与王善保家的愚蠢蛮横、妒嫉狭隘形成鲜明对比。王熙凤在面对王夫人的指责时,能够冷静地进行辩白,条理清晰地列出五条理由,展现出她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而王善保家的则在抄检过程中不断惹是生非,最终自食恶果。

此外,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来塑造人物形象。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不仅突出了探春的果敢和威严,也进一步衬托出王善保家的无知和狂妄。惜春与入画的主仆情分在查抄事件中的破裂,深刻地展现了惜春的孤僻和冷漠。

作者在本回中综合运用多种人物塑造手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刻画人物,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复杂的贾府世界中,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

3.象征意义与主题表达

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在《红楼梦》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如同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现了封建势力对自由和美好的压迫,同时也深刻体现了《红楼梦》的核心主题,如家族兴衰和人性悲剧。

从象征意义来看,抄检大观园象征着封建势力对自由和美好的无情压迫。大观园本是贾宝玉和姐妹们的一方净土,是他们自由生活、追求真性情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吟诗作画、谈天说地,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绣春囊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抄检行动如同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大观园。封建家长们以维护家族名声和规矩为名,对大观园进行了全面的搜查,这实际上是对年轻人自由和美好的践踏。晴雯、司棋等丫鬟的反抗,代表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封建压迫的不满,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一事件也体现了《红楼梦》中家族兴衰的主题。贾府作为一个名门望族,曾经辉煌一时,但此时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家族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抄检过程中,贾府内部的管理混乱、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暴露无遗。王善保家的仗势欺人、王熙凤的无奈、探春的忧虑,都反映出贾府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凝聚力和秩序。抄检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进程。这表明一个家族如果内部矛盾重重、管理不善,即使表面上再繁华,也难以逃脱衰败的命运。

人性悲剧也是本回所体现的重要主题。在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每个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选择,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晴雯的纯真善良、司棋的勇敢执着、入画的无奈委屈,都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化为泡影。他们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使得人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通过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势力对自由和美好的压迫,生动地展现了家族兴衰的过程,以及人性在封建制度下的悲剧命运。这一回不仅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八、与前后文的关联

1.与前文的呼应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与前文情节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呼应,这些呼应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贾府经济问题方面,前文多次提及贾府表面繁华,实则入不敷出。王熙凤曾提到府里进账减少,田庄收成不佳,还需典当贵重物品维持开支。本回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经济困境下管理的混乱。抄检行动的目的之一是整顿风气,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毫无章法,这暗示着贾府在经济压力下,管理已经力不从心,无法有效维持正常秩序。这种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贾府经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经济困境对家族管理和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物关系上,前文详细描绘了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嫡庶之间的矛盾、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等。本回中,王善保家的仗着邢夫人的势力,在抄检中肆意妄为,与王熙凤产生冲突,这呼应了前文邢夫人与王夫人两派之间的矛盾。王善保家的进谗言、出抄检主意,也是为了打击王熙凤,巩固自己在邢夫人一派的地位。此外,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也与前文探春的性格特点相呼应。前文展现了探春有胆有识、关心家族命运的性格,本回中她对抄检行为的强硬反抗,正是这种性格的延续和体现。

这种呼应在小说整体结构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通过前后情节的呼应,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脉络,理解人物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原因。其次,呼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节中反复展现,让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呼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贾府经济问题和人物关系的呼应,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性,突出了家族兴衰和人性悲剧的主题。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与前文情节的呼应,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它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生动,也让读者对小说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2.对后文的铺垫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诸多精妙的铺垫,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连贯且合理。

本回对晴雯之死有着明显的预示。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倒箱子的激烈反抗,引起了王夫人的极大不满。王夫人本就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对晴雯心存疑虑,此次晴雯的行为更是让王夫人认定她是个“轻狂”“不安分”的人。这为后文王夫人将晴雯赶出贾府,晴雯最终含恨而死埋下了伏笔。读者在本回中便能感受到晴雯命运的岌岌可危,后续她的悲惨结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司棋被撵的情节也在本回有所铺垫。抄检时在司棋处查出了她与潘又安的情书,这一事件将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曝光在众人面前。在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下,这种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司棋的行为被视为严重违反贾府规矩,这必然导致她被逐出贾府。本回的这一情节为后文司棋被撵以及她最终撞墙而死的悲剧命运做了充分的铺垫,使情节发展符合逻辑。

此外,本回抄检大观园所暴露的贾府内部矛盾和管理混乱,也为后文贾府的进一步衰败埋下了伏笔。家族内部矛盾的激化,如邢夫人与王夫人两派之间的矛盾、探春与王善保家的冲突等,预示着贾府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将进一步瓦解。管理秩序的混乱,使得贾府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更加无力应对,加速了家族的衰败进程。后文贾府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危机和困境,如经济上的崩溃、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等,这些都与本回所展现的问题紧密相关。

本回通过对人物命运和家族命运的铺垫,使《红楼梦》的情节发展连贯且合理,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也为后文的悲剧结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九、红学研究观点综述

1.不同学者的解读

红学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有着丰富多样的解读,涵盖人物形象分析与主题探讨等方面。

在人物形象分析上,部分学者着重剖析王善保家的。他们认为王善保家的是封建家族中典型的恶仆形象,其妒嫉和挟嫌报复的性格是封建等级制度下扭曲人性的体现。她仗着邢夫人的权势,在抄检中肆意妄为,不仅是为了打击王熙凤,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心。这种解读强调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腐蚀,使原本处于底层的奴仆也变得自私、狭隘和残忍。

而对于晴雯,一些学者将她视为反抗封建礼教的代表。晴雯的真性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抄检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挽着头发闯进来”倒箱子的行为,是对封建权威的公然挑战。学者们认为,晴雯的反抗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她的精神象征着人性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是《红楼梦》中一抹耀眼的亮色。

在主题探讨方面,有学者指出本回体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抄检大观园表面上是为了查明绣春囊的来历,实则是邢夫人与王夫人两派势力的一次较量。王善保家的进谗言、出主意,是邢夫人一派试图打击王夫人一派的手段。这种权力斗争加速了贾府的衰败,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脆弱。

另一些学者则从社会层面解读本回,认为抄检大观园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大观园本是贾宝玉和姐妹们的自由天地,但绣春囊的出现引发的抄检行动,打破了这份宁静。晴雯、司棋等丫鬟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无法自由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人性被严重扭曲。

这些不同学者的解读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相同点在于都认识到本回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差异则体现在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上,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更关注主题的挖掘。但正是这些多样的解读,让我们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展现了《红楼梦》作为经典名着的丰富内涵和永恒魅力。

2.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红学研究中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研究视角也在持续变化与拓展。

早期的红学研究,多侧重于对本回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学者们主要围绕抄检大观园这一核心事件,探讨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对王善保家的恶仆形象、晴雯的反抗精神、探春的远见卓识等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文本解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义。这一时期的研究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研究的推进,学者们开始将本回置于《红楼梦》的整体架构中进行考量,关注它与前后文的关联以及在小说主题表达中的作用。他们发现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不仅是贾府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家族兴衰的重要转折点,与小说的核心主题——家族命运和人性悲剧紧密相连。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使对本回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近年来,红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本回的研究视角也更加广泛。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本回所反映的清朝社会的文化氛围、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抄检大观园象征着封建礼教对自由和美好的压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另一些学者则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揭示人性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挣扎和变迁。

未来,红学研究对本回的探讨可能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一方面,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将被引入,为解读本回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另一方面,随着对《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回与小说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整个红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晰和准确。

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 第74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第2页 / 共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