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然而,贾母在贾府的绝对权威,又彰显出她的威严。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的决策和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贾府上下,从主子到奴仆,对贾母无不敬畏有加。在处理家族事务时,贾母的态度坚决,不容置疑。她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金科玉律,众人皆会遵从。这种威严并非简单的严厉,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家族管理和众人对她的敬重之上。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掌控着贾府的大小事务,维持着家族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贾母对生活有着极高的追求。她享受着贾府的荣华富贵,注重生活的品质和情趣。螃蟹宴上,众人的欢声笑语、精致的饮食布置,都展现出贾母生活的奢华与讲究。她喜欢热闹,喜欢与家人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听刘姥姥讲故事,也是她丰富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她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身边的人,让贾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贾母这一人物形象,在第三十九回中通过对刘姥姥的态度以及在贾府中的地位,生动地展现出她慈爱、威严和对生活追求的多面性。她既是贾府的精神支柱,也是封建贵族家庭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家族文化和人物风貌。
4.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一直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三十九回里,她的精明能干与心机深沉通过对刘姥姥态度的转变以及处理月钱等事务展现得入木三分。
王熙凤对刘姥姥态度的转变,暗藏着她的精明算计。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虽对这个穷亲戚略有轻视,但出于贾府的体面和自身的考量,还是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算是打发了过去。而此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她深知贾母对刘姥姥产生了浓厚兴趣,便顺势而为,积极配合贾母,让刘姥姥留下来住几天,好给贾母解闷。她这样做,一方面是讨好贾母,深知贾母开心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能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她也想利用刘姥姥逗趣众人,活跃贾府的气氛,让自己在管理贾府事务之余,也能有轻松的时刻。这种根据形势灵活转变态度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之处,她懂得如何借助各种人和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处理月钱事务上,王熙凤的心机深沉暴露无遗。平儿告知袭人月钱被凤姐拿去放贷,从中谋取私利。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王熙凤清楚贾府经济逐渐入不敷出,而自己作为管理者,既要维持贾府表面的繁荣,又要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欲望。挪用月钱放贷,既能在短期内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息,又能暂时填补贾府经济上的一些漏洞。然而,她也深知这种做法存在风险,一旦被众人知晓,必然会引发不满和混乱。所以她小心翼翼地隐瞒着,试图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维持这种微妙的平衡。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她对权力和财富的极度渴望,更体现出她的心机深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冒险行事,并且精心谋划着如何掩盖自己的行为。
王熙凤在本回中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和心机深沉。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周旋,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然而,她的这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她的精明能干虽然暂时维持了贾府的运转,但心机深沉所带来的种种隐患,如内部矛盾的激化、下人的不满等,最终将成为压垮贾府的重要因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立体,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
5.李纨
在螃蟹宴这一情节中,李纨的言行举止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呈现出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形象。
螃蟹宴上,李纨执意挽留平儿一同吃酒,她的这一行为并非偶然。李纨说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从这话中,能感受到李纨对平儿的欣赏与喜爱。平儿在贾府中聪明伶俐、行事得力,李纨对她的看重,反映出李纨内心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这一举动也暗示了李纨在贾府略显孤寂的生活状态,她渴望身边能有贴心之人相伴,共享欢乐时光。
在众人评说各房丫头时,李纨率先开口夸奖平儿,言语间满是真诚。这不仅是对平儿能力的认可,更体现出李纨内心善良、宽厚的一面。她不吝啬对他人的赞美,这种豁达的胸怀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李纨的这些言行背后,隐藏着她长期被压抑的个性。李纨青年守寡,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与欲望,谨守妇道。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她虽身为主子,却没有太多实际权力,生活平淡而压抑。螃蟹宴上的她,看似融入众人的欢乐之中,但偶尔流露出的感慨与无奈,却透露出她内心深处对自由、对丰富多彩生活的渴望。
李纨在螃蟹宴上的表现,既有对他人的欣赏与关爱,展现出善良、宽厚的一面;又有因长期压抑而产生的无奈与渴望。她的人物形象复杂而真实,宛如一朵在封建礼教阴影下努力绽放的花朵,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却也有着无法言说的苦涩与无奈。
四、主题思想挖掘
1.贾府的兴衰预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诸多细节犹如细密的针脚,悄然编织出贾府兴衰的预兆。螃蟹宴的奢华与月钱发放问题,恰似冰山一角,在贾府表面的繁荣之下,暗藏着汹涌的经济危机,预示着这座大厦即将倾颓。
螃蟹宴上,众人围坐品尝美味,欢声笑语不断。那桌上摆满的螃蟹,皆是精挑细选,搭配的菜肴、酒水也无一不是精致讲究。这场宴席的花费,刘姥姥算出竟需二十两银子,足够庄稼人过一年。如此奢华的场面,在贾府不过是日常的一次聚会,足见贾府平日里生活的奢靡程度。这般毫无节制的挥霍,无疑是在消耗家族的财富根基。贾府长期维持着这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入不敷出的状况逐渐加剧,经济负担愈发沉重。
而月钱发放问题,更是贾府经济危机的直接体现。平儿透露凤姐将众人的月钱拿去放贷,从中谋取私利。这一行为看似是王熙凤个人的贪财之举,实则反映出贾府经济的窘迫。作为贾府的管理者,王熙凤此举是为了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破坏了贾府的规矩,引发下人的不满,更严重的是,它掩盖不了贾府经济运转的困境。长期挪用月钱,使得贾府内部经济秩序混乱,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贾府表面上依旧是富贵荣华,钟鸣鼎食,但实际上,经济危机已如影随形。奢华的生活方式使得开支庞大,而家族的收入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内部管理的混乱,如王熙凤的以权谋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恶化。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如同大厦的基石被侵蚀,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命运。当经济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家族运转,当内部矛盾因经济问题不断激化,贾府这座看似坚固的堡垒,终将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兴衰的必然趋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繁华背后的悲凉与无奈。
2.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宛如一幅细腻的人性画卷,通过对不同人物行为和心理的精妙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样,同时也闪耀着人性中美好的光芒。
刘姥姥这一人物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入木三分。她为了生计来到荣国府,面对贾府的奢华与众人的身份地位,刻意表现出谦卑、讨好的姿态。她讲那些信口胡诌的故事,目的是讨得贾母等贾府众人的欢心,以获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这种世故圆滑的行为,是她在艰难生活中为求生存而练就的本领。然而,在她的行为背后,也有着质朴善良的一面。她带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表达感恩之情。她对贾府众人的迎合,并非完全出于功利,其中也包含着对这份难得机缘的珍惜,以及对贾府给予她帮助的感激。
王熙凤的形象同样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她对刘姥姥态度的转变,从之前的轻视到如今的热情,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她深知贾母对刘姥姥感兴趣,便顺势讨好贾母,利用刘姥姥活跃气氛,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在处理月钱放贷一事上,她为了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欲望,不惜挪用众人月钱,尽显其贪婪与心机深沉。但王熙凤并非完全没有人性的闪光点,她在管理贾府事务时展现出的精明能干,以及在某些时刻对家人的关心,都说明她的人性是多面的,不能简单地以善恶来评判。
而贾宝玉则是人性美好的代表。他对刘姥姥讲述的故事深信不疑,对故事中的人物投入真挚的情感,尤其是对“雪中抽柴”的茗玉小姐,他充满了好奇与怜惜。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体现出他内心的纯净与善良。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宝玉能够保持这份纯真,对虚构的人物都怀有尊重与关爱,实在难能可贵。
此外,贾母对刘姥姥的慈爱,李纨对平儿的欣赏与挽留,都展现出人性中温暖美好的一面。贾母没有因刘姥姥的出身而嫌弃她,反而给予尊重和关注,体现出她的善良与宽厚。李纨在螃蟹宴上的言行,流露出她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本回通过这些人物的不同表现,让我们看到人性并非单一的黑与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灰色地带。既有刘姥姥、王熙凤等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算计,也有宝玉、贾母、李纨等人闪耀着的美好人性光辉。这种对人性复杂与美好的细腻描绘,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3.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李纨的经历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无情压抑与扭曲,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诸多沉疴积弊。
李纨青春丧偶,这一人生变故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也让她深陷封建礼教的重重罗网。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纨的父亲秉持着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只需专注于刺绣纺织,无需多读书识字。因此,李纨虽有一定的才学,但在父亲的限制下,她的学识发展戛然而止。这种对女性才华的压抑,是封建礼教对人性束缚的一种体现,它剥夺了女性追求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嫁入贾府后,李纨的生活看似衣食无忧,实则处处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丈夫贾珠早逝后,她成为寡妇,从此被要求遵循一系列严苛的寡妇行为准则。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李纨必须时刻保持端庄稳重,不能有丝毫的逾矩之举。她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仿佛被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在热闹的场合中,她常常被忽视,如同一个隐身人,没有太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这种对寡妇的刻板要求,压抑了李纨作为一个正常女性的情感和欲望,使她的青春活力被无情消磨。
然而,在螃蟹宴上,我们看到了李纨被压抑人性的短暂释放。她喝酒、与平儿亲密互动,展现出年轻活泼的一面。这一情节暗示着李纨内心深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并非天生冷漠、刻板,而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让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本性。但这种释放只是短暂的,一旦回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她又不得不重新戴上礼教的面具。
李纨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它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和权利,还扭曲了人们的情感和个性。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人们的真实情感被压抑,人性被束缚在僵化的道德规范之中。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腐朽与落后,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红楼梦》通过李纨这一人物形象,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社会弊端的深刻反思。
4.贫富差距与阶层对话
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里,刘姥姥与贾府众人的互动,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以及不同阶层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化学反应,进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刘姥姥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她为了生计,带着自家种的些许瓜果蔬菜来到荣国府,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而贾府则是钟鸣鼎食之家,富贵奢华至极。从螃蟹宴的排场便能看出,一顿饭的花费竟够庄稼人过一年,这种鲜明的对比,直观地展现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
刘姥姥与贾府众人的交流,充满了阶层差异带来的碰撞。刘姥姥在贾府众人面前,表现出谦卑、讨好的姿态。她深知自己与贾府众人身份地位的悬殊,所以努力迎合,试图融入这个不属于她的世界。她讲的那些乡下故事,虽有讨好之意,但也让贾府众人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的态度既有好奇,又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贾母把刘姥姥当作解闷的对象,众人听她讲故事时的反应,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隐隐透露出对刘姥姥所处阶层的轻视。
这种阶层之间的交流,看似热闹融洽,实则暗藏着隔阂。刘姥姥虽努力拉近与贾府众人的距离,但她内心深处明白彼此之间的差距。贾府众人也难以真正理解刘姥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然而,这种交流也并非毫无意义。它让不同阶层的人有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尽管这种了解可能并不深入。
从刘姥姥与贾府众人的互动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社会阶层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和社会地位上。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这些差异导致了交流的障碍与碰撞。但同时,这种交流也提醒我们,无论处于何种阶层,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选择。《红楼梦》通过这一情节,引发我们对社会现实中阶层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打破阶层隔阂、促进平等交流的重要性。
五、艺术特色赏析
1.语言艺术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艺术造诣,其笔下的文字生动、细腻且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环境描写,都极具魅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又复杂的贾府世界。
人物对话是本回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曹雪芹通过精准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姥姥的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质朴而又诙谐。她在讲述乡下故事时,那一口地道的方言和生动的表述,如“那天啊,我去地里头,瞧见雪下得老大了”,瞬间将读者带入到乡村的场景之中,让人感受到她的憨厚与朴实。同时,她为了讨好贾府众人,话语中又透着世故与圆滑,一句“老寿星,我可算又见到您啦!您身子骨可还好?”既表达了对贾母的尊敬,又巧妙地迎合了贾母希望长寿的心理,将刘姥姥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宝玉的语言则体现出他的纯真与善良。当他听闻刘姥姥讲述的茗玉小姐的故事后,急切地对茗烟说:“茗烟,你一定要仔细去找,那庙或许在哪个偏僻的山坳里,或许已经破败不堪,但你千万不能马虎,一定要找到。”从这一连串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宝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将内心的期待和关切直白地表达出来,凸显出他不谙世事、单纯美好的性格特征。
王熙凤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尽显精明能干。她对刘姥姥态度转变后的热情招待,话语中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你既这样,且住下,等明儿我叫人送你去。”寥寥数语,既安排好了刘姥姥的住宿,又显示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决断力。而在处理月钱事务时,她的语言则暗藏心机,虽未直接出现在对话中,但从平儿的转述中,我们能推测出她在背后的算计与谋划,展现出她的心机深沉。
此外,本回中的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如在描写螃蟹宴时,虽没有详细描绘宴席的布置,但通过刘姥姥算出的花费“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侧面展现出贾府生活的奢华,让读者自行脑补出那满桌山珍海味、精致讲究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贾府表面繁荣背后的奢靡之风。
曹雪芹在第三十九回中运用的语言艺术,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环境描写,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他的文字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似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深深陶醉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之中。
2.叙事手法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在叙事手法上堪称精妙,曹雪芹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悬念营造与伏笔安排,推动故事发展,深化主题表达,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生动的生活画卷。
情节设置方面,本回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主线,穿插螃蟹宴后续、月钱插曲等支线情节。螃蟹宴后的闲聊,看似琐碎平常,却自然地引出人物关系与贾府日常;月钱发放问题的提及,在不经意间揭示贾府经济隐患。这些情节相互交织,既展现贾府生活的丰富多彩,又为故事发展埋下诸多伏笔,使整个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吸引读者深入探究。
悬念营造是本回的一大亮点。刘姥姥讲述“雪中抽柴”故事时,情节正引人入胜,突然贾府走水,故事戛然而止,这一意外打断瞬间营造出强烈的悬念。读者与宝玉一样,对故事后续充满好奇,急切想知道那个雪地里抽柴的姑娘究竟如何。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巧妙地将宝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一性格特点凸显出来,推动情节朝着宝玉派人寻找茗玉庙的方向发展,使故事充满张力。
伏笔安排更是无处不在,且意味深长。刘姥姥所讲的“雪中抽柴”故事,看似随意编造,实则暗藏对黛玉命运的伏笔。从名字“茗玉”与“黛玉”的相似,到身世背景的诸多契合,都暗示着黛玉的结局。这一伏笔在不经意间出现,初读时或许难以察觉,随着故事推进,越发能体会到曹雪芹的精心布局,使黛玉的悲剧命运在前期便有迹可循,增添故事的悲剧色彩与宿命感。
此外,王熙凤挪用月钱放贷这一情节,也是重要伏笔。它不仅揭示贾府经济问题,更预示着王熙凤日后因经济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危机。这一伏笔为后续贾府衰败以及王熙凤的命运转折埋下隐患,使故事发展合乎逻辑,同时也深化了贾府兴衰这一主题。
这些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使第三十九回的故事发展自然流畅,主题表达深刻含蓄。情节设置丰富故事内容,展现贾府生活百态;悬念营造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伏笔安排则在悄无声息中为故事走向与人物命运埋下线索,使整部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曹雪芹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惊喜,深入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
3.象征与隐喻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诸多情节与事物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犹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等待读者去解读,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深层内涵。
刘姥姥所讲的“雪中抽柴”故事,对黛玉命运有着强烈的暗示。故事中的“茗玉”与黛玉在名字上有着微妙的联系,身世背景也极为相似,都是知书识字、备受宠爱的小姐且早逝。“雪中抽柴”的情景,让人联想到黛玉在《葬花吟》中“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悲叹,暗示着黛玉在身心双重煎熬下,如同在严寒中抽柴取暖的人,苦苦挣扎却难以获得温暖。而抽柴惹火、房子被烧,以及茗玉被视为瘟神的情节,隐喻着黛玉虽温婉善良,却在无意中给宝玉“惹祸”。正如有观点认为,黛玉去世时宝玉在外避祸未归,得知消息后不顾安危返家,却因此被官府捉拿。这一系列情节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她如风中残烛,最终在种种困境中香消玉殒。
螃蟹宴的奢华也具有象征意义。这场花费高昂的宴席,足够庄稼人过一年,象征着贾府表面的繁荣昌盛。然而,这般毫无节制的奢靡,也隐喻着贾府内部的腐朽和衰败的隐患。奢华的背后是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如同华丽的外衣下隐藏着千疮百孔的躯体,暗示着贾府的繁荣只是虚幻的表象,其根基已逐渐动摇,大厦将倾的命运难以避免。
月钱发放问题同样有着深刻的隐喻。王熙凤挪用月钱放贷,这一行为象征着贾府经济管理的混乱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月钱本是下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被挪用意味着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必然会引发不满和怨恨。这隐喻着贾府内部的稳定已受到威胁,如同一个看似坚固的堡垒,内部却已开始出现裂缝,为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这些象征与隐喻,如同细密的丝线,贯穿于本回的字里行间。它们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命运和贾府兴衰的必然趋势,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更深入地领悟《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