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biquge555.com
好在王棣是没有这等忧愁的,王安石二度拜相,在京城为官多年,虽无余财,却也积攒了一住面积不小的房产。
要知道,王安石可是出了名的节俭成性、不修边幅。其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嗯,“萧氏”便是王旁的妻子,也便是王棣的叔母。
客人上门尚且如此,王安石的“勤俭持家”到了何种程度可想而知。好处便是,在京城总算置办了房产,还不止一处,两个儿子尽皆有份。
王雱自不用多说,即便在京城也是颇有名气,当初购置房产时很是得了不少优惠,王安石又出资大半,倒是实实在在跨入了中产阶级。
王棣也是初次到位于枣家子巷份属自己名下的宅邸,极僻静的地方,深深的巷子,两侧高墙耸立,依稀辨得有寥寥三五户院落的后门紧闭。
王府便落在长巷尽头,再往前又是高墙阻隔,乃是一条死胡同。门前并无石狮之类的辟邪镇恶物什,不知是用何种木材制成的两扇木门虽有些显旧,却仍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呃,也算是低调有内涵,落在闹市无人知,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这条巷子大抵是后门所在,平素并无车马人流经过,王府却将大门开在此处,果是与王安石、王雱父子二人为人处世的风格一般——做自己,随本心。
大门是开的,一个老者肃立迎候,见到王棣一行十余人,先是愣了愣,目光浑浊,颤颤巍巍的唤了声:“三郎……”
王棣赶紧走上前去,搀扶着老者:“忠爷爷,小心。”
他虽不识得老者,却是晓得其人的。
老者唤作王忠,本是临川王氏偏支族人,家境贫寒,便做了王安石的书僮,一直陪顾照料王安石的起居生活,后来成了王府管家,又照顾服侍王雱成长,可谓是王府的“三朝元老”。王安石离京赋居江宁,王忠便留守京城,打理照看枣家子巷的王府宅邸,兢兢业业,人如其名。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王忠从“阿忠”到“忠伯”再到“忠爷爷”,人生与王安石一脉融为一体,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确实值得王棣尊重。而早前在码头迎接王棣一行的便是王忠的孙子王直。
苏三等扈随见王棣言行,悟得这个垂垂老矣、发须皆白的老者在三郎心中的份量,尽是弯腰招呼以示敬重。
进入宅邸,是一处最具大宋建筑风格的院落群,内里却是别有洞天,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怪石、池塘垂柳等一应俱有。
院内的布置显然是费了心思的,但给人简约低调感,整体风格趋向于贴近自然,这让见惯了后世人工斧凿痕迹建筑风格很是满意。
宅子里只有王忠祖孙三辈七人住在侧院,前、后院十多间闲置的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丝毫不见杂乱。
王棣对自己住的地方甚是满意,卧室与书房一墙之隔,推开窗便是一口水清见底的活水池塘,错落有致的植了些斑竹、细柳、梅兰菊杏,淡香盈袖,恰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这里,不出意外的话会长期居住。
京城,我来了。